我们期待什么样的课堂教学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5-13 09:49:29 阅读: 6509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有哪些变化值得我们肯定,又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为此,记者采访了教学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

 
    记者:您认为,经过20多年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我国现在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哪些积极的变化?
    裴:我认为,课堂教学发生的积极变化集中表现在:现代教学观的初步确立以及所导致的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行为的深刻变化。
     具体说:
    首先,表现在教学目标上所具有的明确的发展取向和发展价值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上,从过去强调“双基”到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多种价值取向并存。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学会发展”,这正是在观念层面上的一个超越。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克服旧的惟理智主义的知识观,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
    第三,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现代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第四,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
    记者: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强调“确立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误区,怎样才算真正发挥了学生主体性?
    裴:据我观察和了解,目前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的误解是,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二是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自主性、创造性。因此我们说,只有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算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记者:我在听课中,有这样一种感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试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但又常常被头脑中的“教案”所束缚,如何看待老师这种想放又放不开的矛盾状态?
    裴:对此,我有深刻的同感,这确实是普遍存在的一个困惑问题。
    对这种观念与行为相悖——观念上认识到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教学行为上往往仍是由教师控制和设计,表现出教师很强的控制欲。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层面问题,也有对教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问题,还有对教学评估结果的担心。因此,我们要以宽容态度,引导教师通过积极参与课改,积极尝试与实践,不断反思,不断体悟,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记者:现在人们言必提创新性学习,似乎不太敢提接受性学习了,怎样看这个问题?
    裴:接受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或称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或基本形态。目前强调创新性学习,主要是针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记忆式接受问题,有它的现实针对性。但创新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不是惟一。两种学习方式,各有自身的基本特点。接受性学习基本特点是:(1)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2)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4)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而探究式学习,其基本特点是:(1)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2)以解决问题为主题;(3)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指导性;(4)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现代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流畅性,而且还要培养思维的独特性、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