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里的“活教育” ——省实幼课程案例审议现场
2018年以来,我园在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的引领下,以生态式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挖掘校园中的自然、生活资源,构建创生了一系列动态、开放、鲜活的班本课程。为进一步推进课程的“班本化”实施,提升教师的资源意识,以更新儿童观和课程观,更好地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周茜副园长带领“课程管理核心组”的骨干教师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课程审议活动。3月11日,围绕班本课程中资源的开发与运用,通过案例审议的方式再次开展基于问题的精准教研,本次活动由青年教师陈晓娇主持,鼓楼区教育发展中心李宗玉老师、园领导及幼儿园全体班长参加了审议活动。
案例一:小山坡 大乐趣
国标部张静部长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小山坡”的班本活动,一张幼儿的“滑草”画面引发了教师们的思考。 在“透过照片的背后看到了哪些教育的观点”“在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同时,如何把握材料与资源的关系?”的讨论中,教师们梳理了在课程建构过程中如何甄别资源的适宜性、在筛选课程资源时需要关注哪些因素?并且围绕话题进行了10分钟的头脑风暴,在互相碰撞中出现了“儿童发展”“科学适宜”“环境关系”“地域文化”“经验兴趣”等一系列的关键词。
在对话共享、意见聚焦、立场解析中,教师们对课程资源的甄别、判断和整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她们认为资源的开发与运用首先要甄别资源自身属性,了解资源的特点和开发的价值;要紧密连接幼儿兴趣和需要,贴近幼儿生活、感兴趣的,利于幼儿经验生长与能力提升;要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保持过程的开放性与整合性;要把握好人与资源、人与生命、资源与生命的生态关系;教师需要建立“过程的资源审议观”,提升创生力和反思能力,对课程资源进行“理解”“筛选”和“整合”。
案例二:屋顶花园落成记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如何把握教师主导和幼儿主体的关系呢?国际部马静部长引用“望闻问切调”五诊疗法,基于《屋顶花园》的案例,与老师们走进了“课程实践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幼儿主体关系的把握”的研讨。教师分成两组,分别从“课程实践中怎样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程实践中怎样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两个话题进行审议。
在激烈的小组对话、思维风暴中,大家肯定了课程实施中教师的积极能动性是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也提出孩子是发现、规划、挑战的主体。教师通过观察成为引入主线的导师,搭建支架帮助儿童化解冲突,获取、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使儿童的经验得以提升,在还原儿童学习、实践、建构的历程中,促进他们迈向真正的深度学习。而深度学习的持续发生,亦是对儿童主体地位最好体现。师幼同为“学习”的主体,是协同的、合作的、关联的,呈现出双主导、双主体的关系。教师们还认为,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敏感性,树立以幼儿为课程主体的意识,建立一种平等、开放、民主、自由、真诚的生态关系。
专家点评 靶向诊断
在案例审议过程中,园领导们纷纷抛出话题,引发教师们的思考。贺为民园长以生动的案例,共建生态观。她提出,在引导孩子发现、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判断、反思课程资源的适宜性,须把儿童的兴趣和儿童的发展目标相匹配,除了满足儿童浅表性的情绪体验,还需关注深层次下的发展趋向,关注人和自然互生互动的生态关系。将对生命的价值取向和对生命的珍爱、了解、欣赏、尊重,注入到儿童的“血液”之中。
姚建香书记以小菜园为例,抛出 “为什么要让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问题,强调教师要摒弃“追求完美菜园、完美花园”的观念、相信儿童的思考与行动,以儿童的视角来审视课程实施中的各种“问题现场”,让儿童在问题中持续学习探究、体验感知,感受生命的多样性,不断丰富关于自然、关于生命、关于土地的直接经验。于雪萍副园长提出,教师在追随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时,要以生态的眼光来审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课程的实施中,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在自我的反思和行动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李宗玉老师肯定了我园关注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有了“质”的飞跃:关注到基于真实情境与问题中儿童的学习;关注儿童经验的生长和持续性的学习;关注以儿童为主体的课程实施。她指出课程实施是一种路径,是一种方法,是一种载体,要用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共建生态的理念来呵护孩子的好奇心,维持孩子的探究兴趣,引发孩子新经验的生长,引导孩子体验生命的真善美。
基于自然、生活资源的生态式教育课程开发如源头活水绽放出勃勃生机,实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教育生态关系。让我们在与自然、生活的对话中,以好奇之心发现“真问题”,以尊重之态成就儿童的唯一童年,用审思之美实践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