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积木游戏中教师观察与指导的思考
【摘要】
积木游戏,让幼儿在跟不同形状积木的互动中或建构作品,或玩情境角色游戏,或与同伴交往……教师在小班幼儿积木游戏过程中应该干什么,怎么做,关注什么,引导什么,怎么组织开始游戏,结束如何分享。一系列的问题,在教师的观察与指导中边摸索,边思考,边总结。
关键词:重新认识 角色定位 介入与指导 分享与提升 观察与评价
一、教师眼中幼儿游戏与积木游戏
1、游戏在教师心中的地位。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我们倡导的一日活动皆游戏,就是将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以游戏的形式开展,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发现与成长。教师每天在组织幼儿一日活动中有各种各样的游戏:晨间活动、角色游戏、区域游戏、大型玩具、体育游戏、游戏化的主题活动等等。但在教师的心目中,对于游戏和主题活动其实是有轻重之分的,因为教学活动是孩子集体学习的时间,而集体活动的内容会通过详细的课程教材、备课、准备教具、到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由于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教师在不知不觉中觉得教学活动更加重要。《纲要》、《指南》中对于教学活动与游戏笔墨的篇幅对比,加上例如开课、赛课等外在的压力的作用,包括基本的日常集体备课,都是以围绕主题教学为主,促使教师经常会将幼儿学习与主题活动划等号。而幼儿的游戏更多的是教师完成观察记录的一种形式,观察完了,自然会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主题教学上。对于游戏的观察与指导,更多的停留幼儿游戏中是否发生矛盾,有冲突的时候,教师介入解决,然后游戏回复正常,幼儿可以自主玩起来,教师就参与并指导游戏了。再进一步就是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了困难,教师介入帮助幼儿解决眼前的困难,在游戏结束的时候分享一下,就算关注和指导比较多的了。而幼儿的游戏观察与指导永远不能像主题活动那样跟幼儿的成长和学习划等号。游戏就是游戏,课程就是课程。
2、对积木游戏的理解。
积木游戏是幼儿众多游戏中的一种,对于积木游戏的印象,男孩子比较喜欢,年龄越大的孩子越喜欢,因为他们知道怎么搭,有合作的经验,能许多人一起玩。积木游戏基本等同于搭积木,就是搭搭房子、桥什么的建筑。而对于积木游戏的指导,更多的可能更多的会关注建构作品的本身和幼儿的交往,搭得像,不倒,在游戏中幼儿能合作,不发生矛盾就好了。而积木游戏中蕴含的可挖掘的其他领域的核心经验和价值,似乎教师关注的比较少。
二、小班积木游戏观察中带来的转变
带着好奇心和科研任务,我对小班幼儿的积木进行有重点的观察和指导。第一次游戏之前我就在思考,教师该在幼儿游戏中做什么,一时想不到,决定完全退出,观察幼儿的游戏,看看小班幼儿能不能玩得起来。
教师简单告知小班幼儿这里有个建筑工地的游戏,小朋友要把鞋子脱了上去玩后,幼儿进入建筑工地,大部分开始摆弄起里面的东西:帽子、积木等,对游戏的场地也非常好奇,很多幼儿在场地中间来回奔跑,有的躺在地上滚来滚去,有的开始打开箱子拿积木。这是小班幼儿在到一个新游戏环境中的典型表现,也是他们熟悉环境的一种方式。在几分钟之后,他们开始从游戏的空间环境把注意力转移到游戏材料上,纷纷打开箱子,拿出积木开始摆弄,有的平面在垫子上将积木进行连接,有的将同种积木堆砌起来垒高。跟我想象的有点不同的是,我以为小班幼儿在积木游戏时,都会自己搭自己的,只有有情境的游戏她们才会在一起。没想到居然有好几名幼儿一起合作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语言和表现,一下子让我这个旁观者觉得,从头到尾观察幼儿的游戏原来是件蛮有趣的事情,片段式的观察没前没后,很难看出什么。
随着每一次游戏的开展,从一个游戏的放任者,到完全退出、静心观察的旁观者,到能够发现幼儿最近发展区并加以引导的教育者,再到和儿童一起享受游戏共同成长的合作者……在积木游戏中,幼儿在探索,教师同样也在不断探索。到底该如何开展游戏,教师到底在游戏中要做什么,观察什么,什么时候介入游戏,什么时候退出游戏,游戏中的核心经验如何抓住,如何分享,如何推进游戏……一系列的问题,让我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变换方式,也经历了从手忙脚乱到自然放松的变化。对于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指导,不一定都能准确把握,但真正感受到游戏即课程,是我教育理念的一大转变。积木的收放、场地的合理安排、矛盾的处理、不同情况下的语言等等,当发现每次看似时间不长又没有深入挖掘的分享长期进行着,在幼儿某一次的游戏中看到了他们的变化,内化了的行为和语言的出现,让坚持观察与指导变得有成就感。而正是对积木游戏的观察与指导,让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经验,也同幼儿一样在不断成长着。
三、基于小班积木游戏观察与指导的教师思考
思考1:小班积木游戏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小班幼儿的积木游戏中,教师一般都有过完全放任不管和全程高控的情况,尤其是对组织游戏经验不太丰富的年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15-20分钟的时间,我也尝试过不知道该怎么做完全退出到适当介入,并因为教师不同角色的变化,观察到幼儿的不同表现。
|
教师在积木游戏中的角色 |
相对应的幼儿表现 |
第一阶段 |
幼儿游戏,教师忙自己的事情,只要不发生危险就不管(完全放任) |
幼儿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幼儿的积木游戏水平不一,有的能玩得很好,有的会不断出现矛盾,有的不会玩,但没有指导,游戏中断或停滞不前。 |
第二阶段 |
幼儿游戏,教师全程参与指挥(高控者) |
幼儿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游戏中没有自主权和主动权,完全依赖教师,没有教师无法开展游戏。 |
第三阶段 |
幼儿自主游戏,教师完全退出观察幼儿游戏(观察者)【案例1】 |
幼儿较自主、专注,除个别特殊情况,基本不依赖于老师。游戏情节丰富,完全来自于幼儿,不受成人干扰。出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没有成人帮忙。 |
第四阶段 |
幼儿游戏,教师有选择性地介入游戏(适当参与者)【案例2】 |
幼儿自主游戏,在教师介入后能根据教师抛出的问题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能在教师帮助下整合零散经验。 |
【案例1】
游戏开始,小可跑到晗晗跟前说:今天你不能把我们的房子弄倒了,拉勾!拉勾,一百年不许变。
小熊猫正在搭建自己的房子,小可跟小熊猫说:吴亦晗不会把我们的房子弄倒了,我跟她拉勾了!
吴亦晗拉完勾后开始一个人拿积木搭建,很专心。当她靠近其他小朋友的建构区域时,有的幼儿开始提醒:你别推我们的房子。
小可:你们所有人都别怕,我跟她拉过勾了,她肯定不会把房子弄倒了。
案例中的幼儿,上一次游戏时把别人的积木弄倒了,引起公愤,并有一个男生因此踢了她。在游戏结束的时候教师进行了分享,幼儿讨论出解决办法,要提醒她,或者告诉老师,也可以自己重新搭。而在这次游戏的开始,小可主动通过“拉钩钩”提醒晗晗小心不要推倒别人的房子。而教师并没有介入,幼儿的这一“拉钩钩”行为显然效果更好。
【案例2】
积木游戏时小美反复搭一座花园,可总是倒,于是将自己的作品全部推倒后,站起来将别人建构好的“城墙”用脚踢翻,遭到了同伴的强烈“谴责”。小美低着头回到空地上开始自己拿积木继续搭建。
黄琪涵来拿小美的积木,小美发现了:别拿我的积木好吗?
小美随后站起来戴上安全帽。
圈圈:女生不能戴安全帽。
小美随之取下,张望,将安全帽丢弃。之后,一个人将头埋进柜子里哭了起来。
教师此时将小美牵出来,询问小美哭的原因,并表示关注到小美这些事情经过的过程。教师的及时介入既安慰了自己觉得委屈的小美,也通过和小美一起重新 搭公园,缓解了她的不开心,同时让她意识到踢翻别人的作品,别人同样也会难过,再到引导她如何跟小朋友委婉地表达等。这让小美停止了哭泣,重新获得了成就感,同时也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尝试着调节自己的情绪。
对于这几种形式的教师参与积木游戏的程度发现,第一、第二种是不适合的,过多的参与会对幼儿的游戏造成干扰,完全不参与,能力强的幼儿能够自己玩起来,不会玩的幼儿则会不知所措,教师参与和不参与幼儿的游戏状态和水平之间会有很大的差异。在小班积木游戏的进程中,游戏初期,我以观察者为主,这样能够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已有水平和经验,也能在观察中逐步发觉幼儿的兴趣点、分享点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而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导致游戏无法进行下去,或者游戏中出现了矛盾的时候,此时教师的介入也许会帮助幼儿重新恢复游戏,并且经过教师的引导,幼儿能够及时针对某一个遇到的问题现场思考、探索与调整,这种及时比游戏结束后的分享更加让他们印象深刻。因此,我认为,后面两种角色,教师应当随时根据游戏需要而转换,没有情况,教师尽量退出,遇到困难或者发生危险,教师必须介入时及时参与进来。在小班幼儿的积木游戏中,教师以观察为主,适当介入推进游戏。
思考2:小班积木游戏中教师的介入与指导
在小班幼儿积木游戏中,教师如何介入是个比较难界定的问题,什么是合适的时机,怎么介入,用语言还是动作,不同的情境,介入的时机和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
1、在幼儿出现可能发生危险的情况时立即介入制止或正确引导。此时,教师就是老师的角色,紧急情况出现,教师要第一时间制止,确保幼儿积木游戏中的安全。
【案例】
晗晗坐在积木框上,轻轻一碰,高高的房子倒了。晗晗把其他的积木也都弄乱了。
小可:圈圈,吴亦晗把我们的房子全都搞乱了!
圈圈:知道!
几个小朋友跑到晗晗那边,练尧旭伸脚就去踢晗晗。
教师立刻上前制止。
小可:你们都不要批评吴亦晗了。
在这个案例中,晗晗虽然弄倒了房子,但是练尧旭冲上去就踢人,这种行为是教师必须要制止的。同时,教师也借着这个情境,在制止的同时,也发现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遇到的常见问题,积木倒了或者被别人推倒了该怎么办的分享点,及时引导幼儿讨论。
2、在幼儿的建构作品初具雏形时。小班幼儿积木搭建的其中一个特点是:这一秒作品还在,下一秒因为各种突发情况或者场地使用上的冲突,很快搭建好的一些有分享价值的作品很快就没有了。此时,教师会介入,采用两种方法:第一,及时上前询问幼儿搭的是什么,问问建构的作品中局部为什么这么搭建,了解幼儿搭建时的想法。第二,对于有集体分享价值的作品,教师会拿手机将幼儿的作品拍下来,完整保存好“现场”,以便在游戏结束后进行分享。
3、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出现“最近发展区”时。幼儿在自主游戏过程中很容易在探索过程中出现最近发展区,此时,教师是否能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对于幼儿的及时提升,获取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案例】
游戏开始,小美拿起了半圆形、圆柱体、正方形的积木开始搭她的公园,搭到第三层的时候发现老是一把积木放上去就倒,一放就倒,于是小美有点着急了,把自己搭的积木全部推倒,站起来在场地上晃来晃去,看别人搭。小美不开心,破坏了别人的搭建作品,被同伴批评后,觉得委屈,哭了起来,此时教师介入引导小美观察自己倒掉的公园和别的小朋友没倒的公园有什么区别,小美发现了高矮的问题,教师觉得可以让同伴一起继续深入发现。游戏结束分享时,教师将这个情境回放并引发幼儿讨论什么样的房子能又高又稳。并请幼儿用积木搭出来试一试。
C:用大的积木。
C:下面多一点,上面少一点。
C:大的在下面,小的在上面,搭的时候要轻轻的,这样就不倒了。
T:房子其实也是可以搭高的,你们发现了,我们把下面的搭多一点,上面的搭少一点,这样下面大上面小的房子好像更坚固一点。
案例中,小美经过多次尝试没有搭建成功,最终放弃了。这时教师介入了游戏,让小美比较同样是公园,她的倒了,而别人的没有倒,他发现了一个高一个矮。在游戏结束讨论的时候,教师就将各种形状的积木提供出来,提出了更难的问题,高的房子也可以不倒,看看怎么搭。经过幼儿自己尝试,他们发现了下面宽一点,上面窄一点能够保持房子的稳定性,在高与矮的基础上终于有了新发现——宽与窄。这一分享,抓住了案例现场,并在“最近发展区”中帮助小班幼儿对于积木会倒除了矮一点,高的房子也能不倒的认识通过尝试有了新的认识。
4、在幼儿表现出有主动地需要时。小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主动寻找老师帮助的需求,比如生理需要如有鼻涕了,要上厕所了等。还有一种,就是搭建过程中出现了困难,有的是自己遇到了困难无法继续搭建,需要迫切得到老师的帮助,有的是发现了困难得过且过,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
【案例】
一名幼儿搭了好大的一辆“摩托车”在自己开,李沐辰看到后在旁边搭建了一个给摩托车走的细细长长的隧道。
师:这是什么?
幼:摩托车通过的隧道啊。
师:他搭的那种?能进得去吗?
幼:可是不能弄宽,不然这个顶会掉下来的。
师:顶不掉下来,这个隧道他的摩托车能进得去吗?
幼:不能。
师:你调整看看。
幼:我已经变宽了。
师:你已经想到办法了。入口的地方是变宽了,也许他的摩托车可以进来了,到隧道中间恐怕没办法继续走了,又过不去了。
幼:可是不能弄宽,顶会掉下来的。
师:有没有什么办法,又能变宽,顶又不会掉下来?
幼:。。。
师:你这样试试。
幼:好吧。
集体分享时,教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幼儿。幼儿很快想到之前游戏中老师想到的办法。教师并接着提出更高的要求,还要继续加宽,给所有的汽车走怎么办?引导幼儿继续想出再变宽的办法。
案例中,教师观察到李沐辰搭建过程,很明显能看出,隧道很窄,摩托车根本没办法通过。刚介入时,教师通过问题,发现李沐辰是知道隧道窄摩托车无法通过的,但是为了他的隧道顶不掉下来,他没办法加宽。在教师的语言指导下,从加宽隧道的前半部分,到教师用动作提示他将长条形积木横放以此加宽隧道,对于搭建中出现的困难,得到了解决,并在集体分享时进行了提升。
综合幼儿和教师在游戏中互动情况和表现:教师应尽量给幼儿尤其是在开始时给幼儿自主、专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退出游戏观察幼儿,当出现以上情况时可适当介入,后继续退出观察幼儿游戏的发展情况。
思考3:小班积木游戏中教师的分享与提升
教师对于小班幼儿积木游戏的观察室为了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对于游戏中的典型案例、问题等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分享,怎么分享,不同的分享形式各有其优点与缺陷。
分享形式 |
分享内容 |
分享效果(优点与缺陷) |
游戏后专门的游戏分享 |
视频跳跃式分享 |
优点: 1、能尽量全面地还原游戏现场。 2、有针对性地对典型矛盾冲突或游戏情节进行 回放式讨论和分享,更加清晰。 缺陷:视频过长幼儿专注、讨论时间有限。 |
典型照片与视频结合分享 |
优点:对典型搭建作品的讨论和分析,照片更加清晰帮。助幼儿进行数学核心经验、建构技能等方面的提升。 缺陷:问题发生的过程,照片反应不全面。 |
|
现场分享 |
结合现场建构作品的分享 【案例】 |
优点:对刚发生的事情、作品印象深刻,讨论及时。 缺陷:讨论的深度有限,提升的效果不佳。幼儿专注力有限,还有的幼儿在现场不断摆弄积木,无法将注意力转移到分享中。 |
【案例】
游戏开始,晗晗、小可、小熊猫三个人一起合作搭建了一座城堡,在搭建的过程中围合的场地越来越大,场地上的积木和幼儿都较多,积木不停地被弄倒。
师:你们的城堡怎么总是倒?
幼:因为太高了。
师:你们看看,两边的小朋友和积木,还有没有什么发现?
幼:那边只有3个小朋友,这里有好多人。
师:这里有好多人,还有好多什么?
幼:好多积木。
分享形式:现场分享。
1、游戏结束后,教师请幼儿在两边的场地上不碰到积木走,引导幼儿发现空间大小对积木建构的影响。
2、师:你们发现了积木高了会倒,人多积木多的地方大家走来走去积木也会倒。你们有什么办法能把这里变得适合搭城堡呢?
幼:把这些乱七八糟的积木收起来呗!
3、用积木垒高,进一步发现。
教师请幼儿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手拉手选择一盒积木。请他们每个人从盒子里拿出8块积木,两个人用不一样的方法把积木一个一个搭起来。
幼儿发现高的就会倒,矮一点的不会倒。幼儿还发现,下面宽一点的不会倒,窄的会倒(他们说下面大和小,教师在提升时说出了宽和窄)。
建构出现的问题可以让幼儿回到游戏场地,有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尝试与分享。在这个案例中,通过游戏结束的现场分享,幼儿实际感受了空间大小、人数和场地上积木的多少对建构作品的影响,还发现搭建作品本身占地面积的大小对于是否会倒的影响。并在现场通过相同数量不容积木垒高的方式感受积木与地面接触面和作品稳定性的关系。这个案例的现场分享效果,比离开现场的视频或者照片分享效果都要好。
教师在幼儿游戏时应追随儿童,分享点与关注点,选择幼儿游戏过程中的兴趣点与认知需要,集体分享的目的是为了给幼儿一个经验的提升,一个知识点的扩充与认知,但不阻止、否定幼儿在游戏中的想象与创造。
【案例】
积木游戏时,晗晗和其他几名幼儿一起搭建了一座地铁站。
姚嘉宇:现在地铁有1号、2号、3号,还才有了个4号!
师:你知道这么多呀!
晗晗:你看,我的这个地铁站是可以开到国外去的。
姚嘉宇:地铁怎么能去国外呢?那是飞机!
师:晗晗搭的这个地铁站就是可以开到国外去的,她很会动脑筋哦!我们平时坐的地铁都开到什么地方呢?你们知道吗?
姚嘉宇:动物园、迈皋桥。
师:那地铁到底能不能开到国外呢?
幼:能!不能!幼儿七嘴八舌开始争辩起来。
师:这个问题我想留给你们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答案。看看地铁到底能不能开到国外呢?那些交通工具可以到国外呢?
这个案例中,对于地铁到底能开到哪里,教师没有对于孩子的争执给予对与错的评判,而是借着这个问题的出现,在活动结束后的分享中抛出问题,活动结束后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寻找资料,我们专门针对地铁站到底能通往哪里,不同的交通工具能到达的目的地距离进行了一次专门的主题活动。这是来源于游戏中生成的活动。
思考4:小班积木游戏中教师的观察与评价
小班幼儿积木游戏中,教师的一系列观察是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分析幼儿,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幼儿进行全方位的提升。而教师的观察形式与方法的选择也会有不同的优势。
观察形式 |
观察对象 |
观察效果 |
整体观察 |
观察全体幼儿 |
能较好地把控全场,但很难做到观察个别化,对个别幼儿的观察不够全面。 |
个案观察 |
定点观察一名幼儿 |
能全面了解该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细致、全面,能就游戏中幼儿的表现进行针对性评价。 |
纵向观察 |
全体或个别幼儿 |
经过一段时间的个案或者整体观察,对于个别或者全体幼儿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有比较明显的认识和了解,纵向观察也能有效地检验教师的指导对于幼儿游戏水平等方面是否有提升。 |
由于教师在小班幼儿积木游戏过程中的角色多变性,教师在尽心观察的时候,幼儿要不发生特殊情况,或者自己能解决一些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否则对于教师的观察效果会有一定的影响。观察的目的选择也不仅限于数学核心经验,很多教师将积木建构纳入数学核心经验的范畴,其实在小班积木游戏中,建构技能、与同伴交往、对矛盾的处理、专注力、坚持性等学习品质、是否有情境角色出现等很多因素都应该是被教师所关注的。因此观察的目的性既要有,也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小班幼儿在积木游戏过程重出现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与评价。
四、对幼儿积木游戏的重新认识。
1、追随儿童的脚步。
《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中写道: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儿童正是这一只只的小蜗牛,他们有自己前进的步伐和速度,追随儿童的脚步,就是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耐心等待儿童,观察儿童,选择适合不同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允许和尊重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在游戏中能够做儿童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追随儿童成长的脚步,根据他们的需要提供适宜的帮助和指导,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自由、自发地探索,在游戏中总结与提升,在游戏中发现与成长。
2、从游戏中来,到游戏中去。
游戏是幼儿最真实的经验和水平体现,是最主动的探索与交往,是最喜欢的活动。我想,教师观察与指导游戏的意义在于,发现幼儿游戏中的核心经验和共性地适宜提升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帮助幼儿提升和总结,让幼儿再通过游戏主动内化与反复实践,真正做到从游戏中生成课程,再用回到游戏中去。
3、与儿童共同成长。
游戏的价值在于促进儿童主动建构与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观察与指导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游戏中学会观察,适时指导,善于发现,及时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全面的提升!因此,让我们与儿童在游戏中共同成长,我们是儿童的老师,儿童也是我们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