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唱就唱 用游戏打开孩子主动学习的窗 ——结合大班原创歌唱活动浅谈游戏化活动建构性环境的创设
【引言】
身为一线教师,我们都知道在日常教学中歌唱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在传统的幼儿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一直被认为是最容易进行的。只要教师自己会唱,儿童自然会跟着模仿。然而随着教育实践和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新的教育评估标准对教学质量的具体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和儿童对教与学的效果也越来越“挑剔”。怎么唱才更加适合幼儿,怎么学才更加具有游戏化的精神。在以幼儿为主的前提下,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成为我们所值得思考的重点。早期教育专家们认为儿童在玩中能学得最好,然而很多教师觉得实施这种玩中学的课程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缺乏相应的合适的教学策略。本文从教师原创大班歌唱活动《森林音乐会》、《我好想》着手,详细阐述如何通过调整策略,更改歌词等创设一些以儿童为中心的能够促使儿童深思的建构性的环境,从而使得学习更具操作性、趣味性,使得歌唱的学习由被动的“我唱你听”到有效的“我需要你唱,我需要倾听。我会倾听,我能理解。我渴望尝试,我会唱。”
【关键词】
游戏化歌唱活动 适合的歌曲 适当的退位 游戏 幼儿成为积极的学习者
【正文】
◇ what?什么是课程游戏化?
在尝试进行游戏化歌唱活动的实践时,我曾努力思考,到底什么是课程游戏化?虞永平教授曾谈及:“我一直把课程游戏化看成一个质量工程,其最核心的目的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兴趣与需要。李宗玉老师也提出:“课程游戏化就是幼儿动用多种感官探究、交往、表现的机会更多一些,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充分一些”。对于两位专家的观点我十分赞同,同时我认为,游戏化的含义不仅仅是设置“游戏”,关键在于“游戏精神”的渗透。“游戏”的概念原本涵盖面就很广,与生活中的“游戏”相比,教学活动中的“游戏” 更加注重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挑战自我的愿望,更能够引导幼儿的自主性及体验成就感。在游戏化歌唱活动中,教师注重在活动过程里不断提供快乐体验(适合的歌曲,适当的退位,适宜的创编空间等等)而让幼儿成为活动主体,主动参与,可以较长时间乐此不疲的沉浸其中,愉快、积极、自由的进行活动 。而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也要更加关注游戏化的语言表述,更加关注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创设,更加关注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及提供足够的幼儿自主学习空间。
◇ why?为什么游戏化歌唱活动 ≠ 游戏 + 歌唱?
那么游戏化的歌唱活动 = 游戏 + 歌唱?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又会是什么?我想应该教师在整个歌唱活动中充满游戏精神,是自由的、自主的、创造的、愉悦的。整个教学过程应更加适儿童,更生动、丰富、有趣。教师提供的适当的“刺激物”,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吸引人的环境或材料,从而刺激儿童的思维,通过吸引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提升经验,主动学习。我想这样的学习充满游戏精神,这样的学习也充满着魅力,当孩子们变“被动倾听”为“主动学习”时,那我们的游戏化精神便真正落实了。结合教师原创的两节歌唱活动《森林音乐会》及《我好想》,我们将以真实案例从选材、教师策略更改及幼儿反馈来阐述如何实际将游戏精神融入歌唱活动。
◇ how?我们可以怎么去改变?
一、挑选或调整歌曲成为符合幼儿生活经验,适合幼儿记性理解的歌唱题材,是游戏化歌唱活动的核心。
在一节融入游戏化精神的歌唱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提的是教师退位,高控下的任何活动与游戏精神一定是违背的。那么,如果一节活动教师无法“抽身”,需要不断的提供幼儿学习的支撑撤不掉,那么我们则需要考虑的第一件事情便是——题材是否不合适。一节歌唱活动的选材,从歌曲段落、旋律的音域和节奏难易、节拍的难易、歌词的长短、歌词的重复性、歌词是否易于幼儿理解等等需要多通道考虑。诸如《上学歌》中“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一句,对于当下时代的幼儿而言便大多不能理解其中含义,教师则需要单独拎出来,作为难点去帮助幼儿理解从而记忆。那如果有的曲子很好听,但歌词或段落不清晰,作为教师很想给予幼儿是否就不可以呢?就只能放弃,选择一些常规歌曲吗?其实不然,这样的曲目既可以供幼儿欣赏,当然,身为教师的你,更可以发现这其中优美的地方,稍作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幼儿生活经验,适合幼儿记性理解,那便是最棒的选择。
以大班歌唱活动《我好想》为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段落对应乐谱的完整性,我们将歌曲进行了调整。原A段的歌词比较拗口,歌词内容虽有趣味性但脱离幼儿生活。歌词段落不清晰,但旋律好听,于是教师对歌词内容进行了调整。结合班级此时正在开展的新年愿望活动,进行梳理后将其嵌入歌词:“棒棒糖,嘴巴香香;做飞船,心情棒棒;变成超人,多么神气。”这样的调整使得歌词更加押韵,朗朗上口,便于幼儿理解。将原有的两段A段旋律增加为三段,重复的旋律便于幼儿记忆,与此同时,满足幼儿创编的需要。而B段歌词由原来的一句半“啦啦啦~叽里咕噜,噼里啪啦,哈哈哈哈……叽里咕噜,噼里啪啦,愿望成真。”结合幼儿前期游戏时“变身”的经验,变为了完整的两句,“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妈妈咪呀,妈妈咪呀,加油加油。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妈妈咪呀,妈妈咪呀,美梦成真!”重复性的旋律、贴近幼儿近期生活的歌词、相对统一的图谱显示格式也更加便于幼儿在反复欣赏中进行记忆,在脑中建构歌曲的结构。自此,一首园部完全不能使用,或者说只能当做欣赏音乐的歌曲,成为了属于孩子们的独一无二、朗朗上口的儿歌。习得这首歌曲后,或是饭后、或是表演中,你都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哼唱。这是孩子喜欢的歌曲,这是适合孩子的歌曲,这是符合他们生活经验、适合记忆的歌曲。
例:
调整前 |
调整后 |
我好想我好想啃你的脸呀, 眼圈圈天生是巧克力哒。
我好想我好想抠你的脚丫, 踢呀踢呀踢呀呀踢呀呀呀。
|
我好想我好想吃棒棒糖,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嘴巴香香。
我好想我好想坐飞船呀,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心情棒棒。
我好想我好想变成超人,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多么神气。
|
当当当当 当当当当 吃饱了笑哈哈 哈哈哈哈 呃 当当当当 当当当当 当当山 当当当 老妈才爱呀。 |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妈妈咪呀,妈妈咪呀,加油加油。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妈妈咪呀,妈妈咪呀,美梦成真! (依据教师尝试降低难度支撑原则) |
二、学习的基础就是发现,让幼儿作为积极的学习者,是游戏歌唱活动的本质。
皮亚杰认为学习的基础就是发现——儿童在做中学。他们通过摆弄物体来理解他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触摸到。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着手,通过幼儿结合日常已有经验的表述,激发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在歌唱活动中幼儿在正式唱之前,欣赏的环节尤为重要,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对旋律熟悉的过程,是理解歌词的过程,是将歌词与旋律匹配的过程。倾听是歌唱唱的基础。许卓娅老师提出只有欣赏达到五遍左右,才能便于幼儿形成“听觉表象”。那么在游戏化的歌唱活动中倾听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游戏的概念应贯穿始终,于是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幼儿的主动欣赏与探索,制造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在以往的教学中,倾听是较为枯燥的,虽然许多老已经有意识以图片或是现代教育手段的PPT、动画等模式完成,努力增加了该环节的趣味,但对于大班幼儿而言,缺乏挑战性、操作性。并且由于多是邀请个别幼儿参与,所以大部分幼儿反而因为争取不到有限的参与机会,被迫成为旁听学习者。而在本次的原创活动中,教师通过调换环节的实施策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幼儿,在其最迫切渴望时以游戏的方式引导所有的孩子参与。下面以大班原创歌唱活动《森林音乐家》为例,简单阐述调整的策略。我以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音乐家吗?”为引子,以“节目单被风姐姐吹乱了”为线索,期待幼儿帮助整理,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并通过图谱整理、排序理解歌词,了解歌曲段落结构。考虑到满足大部分幼儿想动一动、摸一摸图谱,渴望参与游戏的愿望,因此在本次歌唱教学一开始,结合游戏化的教学理念,考虑到大班幼儿年龄发展特点,我们将曾经只让个别有参与的摆放图谱调整为建议他们自愿结队分组合作。
●教师有效退位,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以往五遍的歌曲感受与欣赏变得不再枯燥,幼儿在小组操作摆放图谱的过程中,有意注意或无意注意欣赏了五遍以上的范唱。老师及时退位,抽身前提问“你们还需要我再唱一遍吗?”从原来灌输式的“你必须听,我要唱”变为在他们操作中,遇到困难后主动要求倾听验证帮助,“老师你再唱一遍吧”。在摆放过程中又快又慢,当速度慢的小组要求教师再唱时,速度快的一组则自发地主动开始点唱图谱,检查自己是否正确,从幼儿的学习品质发展来看,发展了幼儿的主动性及自我反思能力。
例:
调整前 |
调整后 |
||||
环节设计 |
幼儿行为 |
环节设计 |
幼儿行为 |
理念支撑 |
|
1、介绍歌曲内容,完整欣赏儿歌。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仔细听听,发生了什么?”
|
幼儿全体完整倾听儿歌,大致了解歌曲内容及结构。 |
1、抛出问题,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兴趣。 “你们的小耳朵真灵!我把这些节目做成了节目单,可是风姑娘把它吹乱了,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 |
教师制造问题,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
根据《指南》大班幼儿科学领域发展要求“幼儿的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 |
|
2、幼儿回忆歌曲内容,教师无序陈列相应图谱。 “歌曲里说了什么呀?” |
个别幼儿参与表达,全体幼儿观察教师出示图谱。 |
||||
2、教师清唱,幼儿分组排序 “这里有我记下的节目,一会我来唱,你们来帮我们把它们放在正确的地方。好吗?” “仔细听。” |
设教师清唱,所有幼儿幼儿自由结伴分组,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合作过程中出现意见不一、协调统一等过程探索。过程中不乏有幼儿提出:“老师,请您再唱一遍。” |
根据许卓娅《歌唱活动》一书中提出幼儿学习品质要有“自知之明”调整此环节,幼儿在操作中遇到问题,自然渴望帮助,变以往灌输式学习为主动学习。 |
●增加游戏合作,促幼儿社交发展。
皮亚杰发现幼儿具有利己主义的特点,着意味着他们只考虑自己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事情。随着儿童思维的发展,他们逐渐变得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更关心别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站在别人的立场看事情的能力通过移情、道德发展和合作来促进儿童社交的发展。
有的老师可能在此会提出,操作固然是好,那是不是应该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意见,人手一份材料呢?小组合作难道不会出现问题,幼儿就能统一意见吗?其实不然,正如上面皮亚杰所言,故意创设合作的环节,其实在操作的过程中,无论是合作讨论歌词、进行简单表征或小组的演唱,从幼儿的人格品质发展而言,都是培养了幼儿易于交往、擅长合作的能力。同时,对于大班幼儿而言,除了表达、演唱,同时我们也很重视倾听,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倾听,更是同伴之间的倾听。《指南》中也提出“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接受是时会说明理由。”统一意见对于6岁的幼儿而言确实不容易,在前面的若干次试教中,意见不同是最常见的。第一次合作,孩子在谁来摆放图谱的问题上纠结许久,你放好了我又下了,我放好了她又觉得不对。抢不过索性全拿手上。老师见状,并上前提出问题:“全拿在手上方便选吗?”“5、6个小朋友一组,听谁的呢?”于是孩子们开始商量,最终约定:1、图谱就摊放在桌上,看中哪一张就拿哪一张。2、推选出一位组长,意见不统一,他负责协商。商量好了,我们继续接着放。这些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而我们并不担忧,或者说身为老师,我们应该让自己不要担忧,不要害怕活动中幼儿之间出现问题,因为孩子的本身就是在不断解决、探索中逐渐成长的。《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
例:
调整前 |
调整后 |
|||
环节设计 |
幼儿行为 |
环节设计 |
幼儿行为 |
理念支撑 |
3、个别幼儿排序,验证图谱顺序。 “在歌曲中先出现了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
由于机会有限,大部分幼儿只能抑制自己“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愿望,旁观被老师邀请的幼儿进行排序、补充及验证。 |
3、教师与幼儿一同自查、相互检查。 “你们都排好了吗?我们先来看一组。” “有需要修改的吗?谁来?” “你们一起来帮我检查吧。 |
在分组检查的过程中,有同伴间的学习,有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每位幼儿都十分投入,以积极地、迫切地心情参与其中。在检查别组过程中,有幼儿运用对应的方式自行调整歌谱, |
根据《指南》大班幼儿科学领域要求“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及大班社会领域淡要求“合作时能和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
设计活动时,身为青年教师常会提醒自己不能“完美注意”,总是把过程、环节想象的那么顺利,但其实,有时我们真的不应该低估幼儿,反而给予越多的机会他们锻炼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成长的也越快。在前面的若干次试教中,我们反复在调整本次活动的环节,从商量就唱到商量老师记录幼儿唱,最终到今天幼儿商量自己表征唱,我们更希望能多放手给孩子,多给机会、空间,引发他们自己学习、沟通、分享的能力。在课程游戏化的大背景下,让我们解放自己的思维,在了解幼儿的前提下、在理论支撑的帮助下,大胆调整固有方式,让我们相信自己,更相信幼儿。让我们一起用幼儿最喜欢的方式——游戏,打开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窗!
【参考文献】
《只为更贴近儿童心灵》——虞永平
《让早期学习理论看得见》——【美】莉萨.戴利
《课程游戏化》相关论述——虞永平
《歌唱活动》—— 徐卓娅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 李季湄 冯晓霞
【附教案】
大班歌唱《我是音乐家》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我是音乐家》,感受4/4拍歌曲欢快的节奏,尝试准确唱出歌曲中的附点。
2、通过图谱排序、创编歌词,探索发现歌词的规律,理解、记忆歌词。
3、大胆唱出自己创编的动物音乐家,愿意和同伴合作演唱。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唱过4/4拍的歌曲。
2、物质准备:歌词图谱、黑板、音乐伴奏、铅画纸、水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主题,吸引幼儿兴趣。
1、了解什么是“音乐家”,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师:“你们听过音乐家吗?什么是音乐家?”
师:“森林里也有一些小小音乐家,听,他们开始开音乐会啦!”
二、幼儿分组图谱排序,记忆歌词。
1、倾听教师范唱,尝试对应动物与乐器。
师:“你们听到有哪些小动物了吗?它们是怎么开音乐会的?”
2、教师清唱,幼儿分组排序。
师:“你们的小耳朵真灵!我把这些小动物的节目都记了下来,准备做个节目单!可是
糊涂的我把它们都搞乱了,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
师:“这里有我记下的节目,一会我来唱,你们来帮我们把它们放在正确的地方。仔细听。”
师:“你们都排好了吗?我们看一看。”
通过幼儿自主操作,培养幼儿有困难主动请求老师帮助的学习品质。
4、高级榜样示范,幼儿之间相互学习。
师:“有需要修改的吗?谁来?”
师:“你们一起来帮我检查吧。”
三、了解歌词结构,创编歌词。
1、增加难度,激发幼儿歌唱愿望。
师:“节目单的顺序你们记住了吗?如果把图谱收起来,你们会唱吗?”
2、教师肢体动作提示,引导幼儿理解并唱准附点的拖音。
师:“在你们演唱的时候我做了一个什么动作?在哪里做的?这个动作代表什么意思?”
3、幼儿创编其它动物音乐家,并尝试歌唱。
师:“森林里除了这些音乐家,还会有哪些呢?和你的小组成员一块儿商量商量,试着把它画下来吧。”
四、活动延伸:
1、“你们还想制作别的节目单吗?以后也可以在美工区继续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