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节 “活”导美育 ——在“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实施节气文化与美术教育融合的教研研究

来源:缪 颖 发布日期:2020-11-24 17:05:37 阅读: 5635

概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华、精神积淀给予幼儿审美情趣、想象创作。我园美术教研组亦进行了传统文化在幼儿美术教育教学中融合的研究,探索传统文化下美术教育的传承与创新。那么,在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如何引导老师和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能切实的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之美,丰富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出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如何引导教师和幼儿从多种角度来获得对传统文化艺术之美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感受到传统文化内在的美学精髓,不断地提升了审美情趣,传承民族精神?结合这些设问,我们以中国“24节气”的节气文化为契入点,展开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活教育” 节气文化 美术教研

一、“活”立足本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中说道:“做中国人。在世界上还存在各个国家时,做一个中国人必须热爱自己的国家——这个拥有长期光荣历史的国家,并尽力来提高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做现代中国人就是学会“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做世界人。”其中把“爱国家”放在了第一位,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幼儿成长为一个“中国人”,一个“爱国家的中国人呢?”我们首先思考的是:如何在美术领域中寻找到塑造“中国人”的契机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华、精神积淀给予幼儿审美情趣、想象创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应利用传统节日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的民族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深刻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教育契机帮助幼儿获得美素素养与情感的发展,以传统文化滋养幼儿,才能把他们塑造成“中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而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了一年中时令、天文、气象、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较准确地反映了四季变化的特征。从理念上讲,幼儿是自然之子,二十四节气是自然之律,两者同根而生,一个是花,一个是叶。我们依托传统文化中节气内容,初步开始了节气课程的建设与研究,通过挖掘和利用二十四节气中丰富的文化内容,培养幼儿的生活态度、文化品格和审美情趣。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尝试艺术表现内容的创新、活动材料的创新、操作方法的创新。

二、“活”自传承

用“活教育”的思想指导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做适合儿童的节气文化研究,首先是得让这颗沉睡千年的种子植入幼儿的心灵,让传统文化成为孩子成长的底色。只有文化传承,才能打好塑造“中国人”的根基。

1、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深化教研活动效果

在课程研究中我们不仅要将幼儿塑造成“中国人”,老师更要做好“中国人”,只有我们有文化的底蕴才能将节气文化传承下去。我们研究组通过外出培训、参观、班本美术研究、教研研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提高老师们在理论指导下展开相关教研的意识和研究水平,在思想上形成融合传统文化的美术教育观、儿童观和评价观,提升教师美术素养和文化意识,传承美术教育理念和探究精神,拓展教师的思路。

基于原有的组织管理和实施途径,我们在教研审议和组织形式上做深入的突破和改革:

1-1在学期初 ,我们组做了教研前审议,分析组内老师的入组时间、经验能力、研究性;思考讨论研究内容、老师们对节气、材料研究的兴趣度。

1-2在研究形式上做了调整:研究组和日常组。研究组内的老师入组时间长,有三年以上的美术研究经验,做节气文化和美术课程的研究。日常组的老师为刚入组的教师,尝试做节气与美术教学活动融合的研究。

1-3加强体验活动和学习活动,丰富老师对节气文化和材料使用的了解。

在研究过程中,老师们对节气文化了解程度如何,对如何与幼儿课程融合有困惑,我们安排了参观南艺的24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展演(见图123)等节气专展,针对节气文化的感受视角、艺术表现进行观摩,解答老师们的困惑,丰富老师们对节气美学的认识和了解,为节气研究的艺术创新开辟新的思路,搭建理论和实际研究的桥梁。

三、“活”在创新

在陈鹤琴先生《怎样做人民的幼稚园教师》一文,从政治思想、业务修养、教学技术和优良品质等四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做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陈先生说道:教师是最伟大而又最辛勤的雕塑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所负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尤其在新中国的现阶段,要把旧教育转变为新教育,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教师们首先要自我改造,把自己从旧教师改造成为人民的教师。在思想意识上、教学态度上、教学方法和技术上来一个转变,加紧学习,建立正确的观点,站在广大的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改造旧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这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陈先生的话总是那么高瞻远瞩,鲜明地指出幼儿教师永远应该与时俱进,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创新思路,以适应新时期幼儿教育的需要。陈先生还说:我们不愿墨守旧规,来贻误子弟,我们要研究所有的教材,是否适合儿童的需要。我们要研究所用的教法,是否能够引起儿童的兴趣,启发儿童的思想,培养儿童创造的能力。我们要研究种种教学上的设施,是否合于儿童的心理。我们要检讨以往,策励将来,把所用的教材重新估量,把所用的教法重新研讨,我们要利用大自然、大社会做我们的活教材。我们要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我们要有活教师,活儿童,以集中力量改进环境,创造活社会,建设新国家。

在陈先生“活教育”思想的启发下,反观传统文化和美术课程相融合的研究,我们的教研研究由六个研究组班级领头进行。以班本形式为研究平台,依托节气文化内容,在体验和探究的趣味活动中,针对幼儿的艺术表现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指导,以儿童的视角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突破和创新。

1、深挖班本课程,促进艺术创造。

幼儿是灵动的且富有创造力的,我们在班本课程的开展中,应尊重幼儿的内心和想法。用幼儿的视角对节气文化的传承进行突破和创新,在体验中打开思路,引导表现内容的创新、活动材料的创新、操作方法的创新。开展幼儿多感官的多样化的、生动活泼的活动,激发幼儿对传统艺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1挖掘课程资源:

1-1-1聚焦问题,教师对话

“节气能传递给儿童什么?”“节气资源有哪些?如何成为儿童的课程?”“节气的气候资源是什么特征?”“如何将节气资源融入到班本活动中?”通过教师间的对话梳理这些问题。

1-1-1-1二十四节气传递给儿童什么?

“我们要厘清概念:二十四节气是什么?二十四节气有哪些?二十四节气对生活有何意义?”

“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里都有一些浪漫而古老的传说,而这些传说之中,隐藏的是人与自然的息息相通、中国式的生活艺术、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有着中国人美好的记忆、诗意的生活和理想的未来,而且每个节气都是人们试图与天地沟通的一个庄严仪式,都是人们诗意生活的生动画卷。”

“我觉得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要基于儿童的视角、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让儿童感受和认知大自然的节奏变化,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与尊重;体会节气的民俗内涵,从中了解丰富多彩的传统生活气息和中国传统智彗;感受节气所呈现出相应的自然和人文景象,唤起至真至美的感受,学会诗意地生活。

1-1-1-2如何让节气成为课程?

“卢梭认为,儿童的天性就是自然对人类发展的规定性,也是人身上的自然性。他所推崇的“自然教育”,就是任由幼儿身心自由发展,服从自然的法则。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人类了解自然的一道桥梁,是打开大自然之门的钥匙。一年当中的自然现象,都与节气息息相关。贯穿节气这条线索,能够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感受自然的奥秘。”

“在节气课程目标的定位上,应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实际水平为依据,同时注重目标启蒙性和全面性,即要关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综合目标,不能追求过高的认知目标,盲目灌输和堆砌。我觉得目标在总的取向上是培养幼儿对节气的关注和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另一方面在年龄段走向上,小、中班侧重于对节气的参与和感受,大班则侧重于对节气的理解和表达。”

“对于内容的选择,应以目标为基础,以优秀、健康、积极向上、反映生活为标准,注重生活性和浅显性,要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贴近。”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1网络查找关键词;2纪录片《二十四节气》等;3咨询身边的老人。”

“多样化、多层次的二十四节气内容,需要我们站在儿童的视角从三个维度进行挖掘、甄选和梳理:一是观察与体验自然更替现象、人文现象;二是理解与建构自然更替规律、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三是审美与升华,从小培养幼儿尊重自然、热爱生活和敬畏生命的情感。”

1-1-1-3节气的气候资源有什么特征?

“以夏至为例,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诗人徐书信“在暑雨”一诗中,也对夏日雷雨天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

1-1-1-4节气资源如何融入班本活动中? 

“应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以此更好地促进幼儿学习经验的迁移。”

“创设丰的活动情境,营造有利于孩子们主动活动的氛围,创造各种互动的机会,以游戏的方式与生活紧密联系,将节气课程自然渗透在其中。”

“讲述故事、欣赏古诗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节气的由来、特点,天气的变化,知道与大自然的关系,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与体验。”

“节气是大自然的课程,通过周末亲子活动鼓励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天气的变化、动植物的特点以及节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从生活中感受节气,又能在生活中迁移经验表达对节气的理解和喜爱。”

1-1-2节气环境——艺术地呈现二十四节气知识

在研究的开展中,节气环境的创设成为积极的助力,有效地促进幼儿节气文化的学习。

随着每个节气的变换而不断更新呈现的节气环境,让孩子们第一时间感受和了解到节气的特征和相关知识,对研究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节气环境的创设上我们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通过生动的画面构图,以丰富多变的形式艺术化的呈现二十四节气中关于气象、物候、传统民俗、养生等知识。

1-1-3节气桌——浓厚的二十四节气生活气息

创设一个适合幼儿自主学习与自由探索的支持性环境是我们开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环境的营造不仅是单纯的欣赏和氛围的需要,而是要更多地能满足幼儿通过感知、操作获得直接经验的需要,发挥艺术环境吸引幼儿注意,激发幼儿探索兴趣的作用。随着每个节气的到来,节气桌上最先展示出本节气的时令食物、节气风俗物品。蕴藏了浓厚的节气生活气息,浓缩节气习俗的节气桌俨然成为了幼儿园热闹的风景。

借着节气课题的活动,我们引领孩子们回归到最为传统、最为朴实的关于爱、关于亲情和中国人对于团聚的文化。在小小的节气桌上有花草枝叶和瓜果豆米,也有姹紫嫣红和酸甜苦辣。不同节气特色鲜明的节气食物与节气风俗,带着浓郁的生活、艺术气息融入了孩子们的眼里和心里,使他们对节气的变换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1-2节气中的美术方案活动,以“夏至”节气为例

1-2-1线索

1-2-2基于体验探究的艺术表现:

1-2-2-1发现自然

在课程中孩子是小小的自然观察家,体验自然间的规律和生命。观察小雨的滴落,等待大雨的瓢泼;探访每一个水塘,听荷塘莲叶间的蛙鸣声,打开五感体验自然的轮回。

动手去体验,如何盛接夏日里的梅雨,摘下颗颗杨梅做一份汤点。和万物一起享受日光与夏雨,感受真实自然里的生机勃勃。

每一种大自然的语言,都变成了生命“色、声、味、触”的感知。研究主要从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节气与天时、农事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注重艺术感悟,调动幼儿视、听、触、嗅、味等五感,在自然中体验并领悟节气艺术与文化,将节气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更好地感受二十四节气独有的文化魅力。

1-2-2-2趣味的过程体验

注重活动过程的趣味性,注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感知,以幼儿喜爱的内容,以趣味性过程体验模糊游戏与教学的界限。“小蜗牛爬的好慢,我要让它和它的朋友比赛,这样它能爬快一些。” “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夏至的雨又急又快。”

1-2-2-3自发的艺术表现

我们在节气时间的框架下、按照当地自然的变化而生活。“夏至节气里就是会下好多雨的。”“我喜欢夏至里的雨,太好玩了!”“梅雨季还有杨梅吃,我还是很喜欢的。”“夏至大烂,梅雨当饭。”孩子们一改以往讨厌下雨的情绪,关于节气的谚语脱口而出,在活动中认可了自然的规律,了解了不同节气中大自然独有的特征,喜欢上了自然中的各种变化之后,孩子们自发的用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表现自己对节气的感知和认识。

1-3节气中的美术区活动

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选取气候特征较为明显的白露、秋分、霜降、立冬、大雪、冬至等节气,或表现意象,或者相应节气中代表性植物的创意活动,或从冷暖色调的变换……孩子们通过创意美术活动表现对节气的理解和感受。

2、观察量表对材料研究的支撑

在进行节气文化研究的同时,由六个研究组班级通过观察量表对我们的研究进行分析和优化。量表分为游戏材料观察记录表和幼儿游戏观察记录表。量表投放分别针对小、中、大不同的年龄段幼儿,以及同龄班和混龄班两种不同形式的班级。

通过三个步骤:1)美术材料的适龄介入与投放;2)材料与幼儿互动的连续性观察和指导;3)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分析,及材料的调整和拓展。通过这些步骤细化在探究中幼儿审美意识和美术核心经验的生长状况。

3、教研座谈优化研究策略

通过研讨的教研形式,教师之间互相分享和学习节气文化融入美术课程的研究的策略,提高老师们的观察指导的意识和研究水平,优化研究形式和结果。以骨干和老教师引领,在研究组教师对日常组教师的帮扶、指导过程中,加强实践研讨,将新颖的课程观和优秀的指导策略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向组内教师交流辐射,起到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共同进步的作用;形成合作研究的氛围,拓展教师的思路,优化教师的行为,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得以落实和创新,在节气和幼儿的互动中传承传统文化。

4、节气资源库的打造

通过建立资源库平台,老师们将研究过程资料、成果和幼儿的作品进行整理和归纳;将研究中的方案活动、材料的投放及调整、材料和幼儿互动、幼儿的作品、幼儿实例以及观察表通过照片、实物和电子文本的形式进行保存和整理纳入美术资源库平台。为之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在“活教育”的引导下,我们的教研研究以节气文化为切入点,围绕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展开一系列美术研究,让教师和幼儿在愉快的实践中体验、感悟,在材料的支撑下想象、创意。以美术教研引领孩子亲近传统,了解节气文化,节气文化和美术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培养有文化自信并有艺术素养的现代中国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2. 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吴捷主编.《传统文化与幼儿成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邱丙军主编.《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原载《活教育》,1948年第五卷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