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里的“活教育”系列三:小园子·水稻种植记
让孩子们在没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这本书。——苏霍姆林斯基
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让幼儿去户外接触更多自然实物,在自然中学习。种植过程就是幼儿亲近自然的过程,也是幼儿关注、关爱生命的天性得以展现的过程。种植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之一,对种植的关注就是对生活的教育价值的认可,在种植中学习也就是在生活中学习。
当我们把课程的视角聚焦于幼儿的活动方式时,当我们把幼儿、教师、家长乃至整个教育都放在课程生态体系中时,当我们把亲身经历的过程作为课程的发展空间时,生态式课程就这样一步步展开了,我们与水稻的故事就这样点点滴滴融入在生活的每一天。
故事背景
在省实幼这个生态园里,种植园地不是可有可无的。幼儿园之“园”的本意就是种植的地方和娱乐的地方,种植应该是幼儿园的应有之义。
位于冬小麦旁的一块小菜地,园部修葺一新,将其改造成水稻田。关注生命是儿童的天性,因此种植不是额外的任务,而是儿童的需要。我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不仅蕴含着科学探索的可能,同时还能了解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眼下已然准备好了优质稻种粳镶玉,但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大家都缺乏水稻种植的经验。由此,家长们便开始了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献计献策。
是水稻还是小麦?
“分不清水稻和小麦啊!”不光是孩子们辨别不出,家长们对此也有困扰。
究竟什么是水稻,什么是小麦呢?孩子们仔细观察老师搜集来的各种图片,对照比较,渐渐地,我们有了神奇的发现。
“我知道水稻为什么叫水稻,因为它需要很多水。”
“哈哈,难道它要长在水里吗?会不会淹死。”
“那稻是什么意思呢?”
说“稻”就到,班级贮存了一些陈年稻谷,和备好的优质稻种比起来,它没有新稻谷那么饱满,甚至有些凹陷。不过这并不妨碍孩子们想一探究竟的热情,大家太想知道稻谷里面藏这些什么了!
“里面是我们吃的大米吗?”
“不是白白的,是金色的大米!”
“稻就是米的意思。”
新谷剥起来有股香甜的味道,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小手,充满感情,仿佛剥出来的就是香喷喷的白米饭,还会时不时互相分享着剥稻谷的小窍门。
群策群力 浸种育苗忙
家长纷纷加入了水稻种植顾问的行列,与孩子们分享各式各样的育种经验,于是孩子们也与小伙伴们积极地讨论了起来。我们准备好了大塑料盆来育种,孩子们发现稻种还是沉在水底的!大家各出妙招,我们用了淡盐水来浸泡稻种,据说是可以杀菌的哦。一日看三回,整整盼了四天,稻谷终于长出来了细细的芽!这是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的小芽呢,下一步就是要给稻种搬家了。
除了铺上营养土,小班还特意去小菜园挖了一些泥土放进了泡沫箱子,这就是我们的水稻育苗箱啦!将发芽的稻谷小心翼翼地种下去,细心地盖上一层湿报纸,孩子们时不时就来喷点水雾。每个人都在期待着小稻种的长大,恨不得刚浇完水小秧苗就冒出来。
承载着孩子们焦灼的企盼,不到一周的时间,小小的稻秧就像绿针似的钻出来,顶起了大大的土块,柔嫩却有力量,孩子们为这生命的奇妙欢呼,欣喜不已!
亲身体验 汗滴禾下土
育苗箱的小稻秧长势喜人,我们也不断向家长群里的水稻专家取经,得知若再不分插下田,便要只长茎杆,稻穗反而会长得慢,插秧的种植任务迫在眉睫。
全员拿起小锄头、小铲子、小耙子,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松土、松土!来自农科院博士姐姐是我们有力的外援,不仅和孩子们交流了水稻的发展和种植,还解决了我们之前稻田总蓄不住水的难题。原来是田地里的土太硬了,如果想要翻成泥浆的程度,这劳动强度太大了,实在不是孩子们能完成的。
不再局限于线上的家长智囊团,稻田家长义工的身影辛勤地忙碌起来。家长们利用周六的时间完成翻整土地的任务,恰逢芒种,正可谓是“忙着种”,下地最繁忙的时候,这种植体验妙不可言。稻田土地终于平平整整,可算蓄住水了!在孩子们眼中这泥浆,就好像“牛奶咖啡”。我们用砖块拉好齐整的定位线,静静地等待插秧咯!
欢声笑语 秧池田里插青秧
对孩子们而言,尤其是城市的孩子,插秧属实是一件新鲜事儿!
小晶晶拔秧大晶晶插,脚底、手心全都沾满了泥巴,回归大地,感受土地的力量,孩子们兴奋极了!
挽起裤腿,手把秧苗,低首弓背,一簇一簇地插着稻秧,田间满满的欢声笑语……
一行行、齐刷刷、娇嫩嫩的绿色禾苗,呼吸着饱满酣畅的生命气息,默默在心底期盼大自然能为我们的辛勤劳作给予美好的回报。
“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生态式课程的生活化、活动化和游戏化,为孩子们打开了一片自由、快乐的天地。在我们的水稻田种植活动中,孩子们亲身感悟生命的成长,亲近自然,尊重自然,心存感激之心。
距离水稻收获还需要一段精心的呵护之旅,除虫、锄草、施肥、灌排水……不过,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算是收获了呢?对孩子们来说,带着热情投入种植情境和种植过程,带着爱心去关注自己的成果,获得了接地气的种植经验;对成人来说,不断学习获得了种植方面的经验和能力,种植过程也是自身收获育儿理念和能力的源泉。我们真正理解了对自然的学习不是搬用书本知识,不能坐而论道,而是要亲身实践,让幼儿去呵护一种种不一样的生命。
躬耕田野方悟“禾下乘凉梦”,
稻花香里更念“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