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刻不容缓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5-12 11:04:10 阅读: 5428
著名教育家说:"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磋砣,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
某报报道:有4个年龄相仿的少年,他们的父母都是同一单位的,这4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有一天,一个小伙伴不慎溺水,另外三个孩子居然既不呼救也不报警,"从容"地掩埋好小伙伴的遗物,若无其事地回家。这起事件,一方面反映出孩子们可能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但更说明了孩子们缺乏起码的情感。
我又想到曾在《人民日报》上读到的一则报道--《大学生家书惜墨如金》,写的是两名学生考上外地高校后给家乡父母写信,其中一名学生在信纸上写了"一切平安"四个字,另一名学生的父母接到儿子的来信,拆开一看竟没有一个字,只见信纸上画了几个大问号,面对这些问号母亲思索片刻,苦笑地对老伴说:"儿子是嫌钱寄晚了!"。这两名大学生的家书反映出他们对含辛茹苦的父母非常无情。
为什么他们会对父母如此无情呢?大概是与幼年时期缺乏情感教育有关。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心灵的感受。过去大多数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差,在那种环境中孩子往往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深沉的爱,也就自然接受着情感教育。一位"老三届"讲他对母亲的深情,说:"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门口有个卖馄饨的摊子,每天经过那里都能闻到扑鼻的香味,我特别想吃一碗馄饨,妈妈也知道我这个小小的心愿,但是没钱,无法满足我,有一天妈妈带我去吃馄饨了,馄饨的味道真是鲜美极了!但当我抬起头时,发现妈妈并没有吃,却在深情而满足地望着我,她的目光永远留在我的心底"--爱母的情感油然而生。现在的家庭中孩子少,物质生活条件好,独生子女成为全家关注的重心,再加上对孩子的溺爱,很容易形成孩子在情感上只知获取,不知给予,心中无他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如果孩子从小对人对事淡漠无情,长大后就不可能与人使用共事,也不可能对家庭、对事业、对国家有责任感。良好的情感是良好性格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磋砣,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因此父母亲必须重视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
一位母亲介绍了她的教子经验。她说,儿子两岁时,四川老家送来一筐孩子最爱吃的桔子,我就天天让孩子给大家分桔子--最大的给爸爸,第二天再将大的给妈妈,最小的给自己,日复一日地坚持让他这样做,当桔子快吃完时,儿子提出将剩下的三个桔子留给自己,但我不同意,仍坚持分食,只见儿子一面分,一面看着我们,希望我们不要真地吃下去,但我们俩达成默契--"吃!",尽管我将桔子一瓣一瓣地往肚里吞,说实话桔子什么味道我都不知道。这位家长从日常生活中最小的琐事--不吃独食入手教育孩子,让他心中有他人。我相信普天下的父母们也能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发现教育良方,让孩子成为情感成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