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保护,不如自护
万般保护,不如自护
保证幼儿的健康与安全,是我们做家长的首要职责,于是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当心,这样太危险。”“这个不能摸。”“那个不能做。”如果孩子不能学会区分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那么我们再严密的保护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我们既不可能时时刻刻地跟在他们身边,也不能因为怕出事故而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行动。然而,健康与安全不等于被动地等待和给予,不等于过度地包围和束缚,而应是孩子在主动地体验中去获得,这种获得需要从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培养,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认识,从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中积累。
今年国庆长假,孩子和爷爷奶奶去了海岛。来到海边小家伙掩饰不住兴奋,直冲向海边踏起浪来,一不小心,脚底一滑,手臂蹭上了旁边的岩石,立马被锋利的石缝划出了一道血痕,哭着被抱回了岸边。接下来几天,心疼的爷爷奶奶总是形影不离,时时提醒“不能”。就这样,极度爱玩水的他再到海边时,就只会自顾自地玩沙,虽然眼神时不时地望望大海,但还是离得远远的,绝不让咸咸的海水再打湿自己的小脚丫,更别说和海里五颜六色的小鱼近距离接触了。沙子玩腻了,套上救生圈,投入酒店儿童泳池的怀抱。奶奶告诉我们,直到离开海岛,都再也没有让他一个人下海踏过浪。
一边是波涛汹涌、咸中带涩的大海,一边是风平浪静、清澈见底的泳池,在我们成人滴水不漏地包围、呵护下,在孩子面对陌生大自然那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的本能下,小家伙选择了不再去尝试,随即那份对大海的宝贵的好奇心和积极地探索欲望也消失了。如果,当小家伙受伤的那一刻,我们给予的不是过度的“包围”,不是关心的“束缚”,不是疼爱的“禁锢”,而是一句温暖的鼓励,一个信任的眼神,一次善意的帮助,一些适当的技能,也许孩子就能够知道在海边游玩时需要保护自己,知道来到陌生环境需要先观察,知道踏浪时怎样避开岩石,知道摔跤了怎么办……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我们精疲力竭地呵护,倒不如与孩子一起通过直观地感受、真实地体验、鲜活的事例、直接地帮助他们去认识、去思考、去发现,去了解生活中的危险与安全,用更温和、更科学的方法,让孩子学会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培养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教给他们自我保护的本领,因为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守护者!